泓法战队|刑案中的“上工治未病”(上)

作者:洪树涌 陈为 时间:2025-08-15 来源:互联网

原创 洪树涌、陈为 广东泓法刑辩战队

 

我接触过的许多当事人和家属都存在类似的认知,很多人认为,只有等手铐戴上、人被送进“里面”,才到了找律师的时候。但平心而论,刑事案子,也有着如同中医所倡的“上工治未病”的道理——最佳的介入时机,往往是在人尚未失去自由的时候。

与很多人的理解不同,我认为在刑事案件案发前,找律师的首要作用,是解决或减少当事人心理上的恐惧。

我们看过太多的案例,当怀疑自己或亲友的行为可能触碰到法律红线的时候,那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和焦虑,足以吞噬一个成年人的理智,足以让一个人“病急乱投医”——有如生病不求助于医生,仅靠自己上网检索,看着网络上给出的各种可能的严重“病症”,很多人只会越看越心慌。此时,律师与医生的首要价值是一样的,就是帮你厘清行为的边界,评估具有真实参考意义的风险。

比如,是“民事纠纷”还是“刑事犯罪”,界限并非总是泾渭分明。典型的经济活动中常见的“欠款未还”与“诈骗”,有时仅在一念之差、一线之隔。

 

最近我刚收到我一个涉嫌诈骗罪的当事人解除强制措施的消息,之前在我写下这篇泓法战队:刑事辩护中的“心证”的时候,案子仅是取得了不予批捕的结果,而之所以能到最近石头最终落地,就是因为律师在介入后,帮助当事人厘清了“民事纠纷”与“刑事犯罪”的边界。我们当时介入时,当事人已经做了有罪供述,直至我们介入并帮当事人梳理后,当事人才反应过来其中罪与非罪的关键区别。而如若当事人能够在案发前就咨询律师,恐怕我们就更不用顶着有罪供述在先、可能被认定为翻供的压力与风险去做无罪辩护了。

再比如,如果真的构成犯罪,会面临什么罪名?可能的量刑区间大致如何?办案流程是怎样的?家属和当事人能做些什么?这些问题,律师能基于具体的案情和法律,给出相对清晰的预判和路径指引。而这种“知情权”本身,就能极大缓解恐慌,让当事人和家属从“盲目焦虑”转向“理性应对”——当知道最坏的可能,人反而能生出应对的勇气。

律师的提前介入,不是也无法让你逃避本该承担的责任,而是希望让你在知情的前提下,做出更清醒、更负责任的选择,避免因无知或误判而滑向深渊。这份心理上的“锚定”,是后续无论是无罪辩护还是争取其他从轻减轻情节的基础,也是人坦然面对可能后果的必要前提。

而这就是律师工作中“上工治未病”的第一关——律师,或许能帮你迈过心理关。

(待续)

律师简介 / Lawyer profile

洪树涌 广信君达高级合伙人、管委会联席主任、刑事诉讼专业部部长、广信君达泓法刑辩战队负责人

陈为 广州律师辩论团成员、广东泓法刑辩战队核心成员

 

广信君达泓法刑辩律师战队——

点击拨打法律服务热线

咨询电话:139-2958-5119